story

  1. 拍“不完美”的照片|有方中国建筑摄影师专访|梅可嘉

    2024-04-28 06:31:12 UTC
    感谢有方——行走中的建筑学专访 Thank you to archiposition for the exclusive interview. 梅可嘉,职业建筑摄影师,现居杭州。 曾在原地建筑事务所工作6—7年的梅可嘉,在从建筑师变成摄影师的过程中,拍摄视角也从只专注于建筑本身,慢慢变成更关注建筑与人物、环境的共鸣。 目前梅可嘉认为,好的照片应是“立体”的。这个“立体”指的是照片的多维度,像一张带有声音的“live”图像。虽然干净简洁、几何感强的画面也是需要的,但更多时候他会希望将视角放大一些,看看建筑身边发生的故事。就好像Mir在The Mir Way里说的,“…try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side stories in life.” 一组有趣的照片,会包含很多小插曲。可能有人不喜欢,觉得这样不完美。如果说这是一种不完美的话,那么梅可嘉希望自己可以拍些不完美的照片。 Kejia Mei, a professional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er currently based in Hangzhou, spent 6-7 years working at the Origin-Architects. Throughout his transition from architect to photographer, Mei’s approach…

  2.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Tobacco Factor——Benjakitti Forest Park

    2024-04-12 07:18:12 UTC
    I don’t remember which gate I used to enter the park, but I recall a security guard sleeping in a chair under a tree near the entrance. The weather was incredibly oppressive, so I sought out a stone bench to rest on. A group of crows was flying around nearby.…

  3. 山下美术馆——回归建造的本质

    2023-05-23 03:29:00 UTC
    《山下美术馆》是我给这组照片取的名字(哈哈哈哈哈),照片里这一大块白色的“建筑”,其实是村民自己搭建的大棚,里面种的杨梅。不知道当时设计搭建这个大棚的人,是如何考虑的。但他估计没有想到,这片在山坡的大棚,会引起我身边好多建筑学朋友的好奇。我们说,设计要向自然学习,向民间学习。这么一看还真是这么回事。简洁、纯粹,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就像没发生过一样。 “The art museum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is the name I gave to this group of photos , The large white “building” in the photo, It’s actually a greenhouse built by the villagers themselves, where they grow bayberries. I don’t know how the person who designed and built…

  4. 厚土载厚德,与丛林共生

    2023-03-04 05:33:00 UTC
    建筑位于塔山公园山脚下,由迹·建筑的华黎老师设计。 这里原本是一处采石场,因采石而生成的巨大岩壁, 与周边的刺槐树在冬季时形成了一片荒芜。 为保留原始的地貌与场所感, 建筑师将建筑的形态依附于现场的自然元素。 以最小的限度介入环境之中。尊重在场的一石一树。 利用场地的高差,将屋面与平台相结合。 如果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10年前, 那么在这里,经过近10年的时间洗礼, 建筑已经与环境完全融为一体。 刺槐树自由穿梭生长在建筑中,相互依附,共同见证。 这是华黎老师在塔山公园的另一个作品, 位于塔山公园半山上的一片森林中。 同样为了保护现场的树,以最小的限度介入其中。 建筑形体分叉为3个空间分支,同时3个分支分别指向城市3个景观 ——刘公岛、海港、环翠楼。 部分嵌入山体的建筑,在视线上与城市产生了互动。 (让我联想到了华黎老师在三里屯的甜品店,以及鸡鸣岛崖顶咖啡的观景手法)

  5. “门庭若市”——古巴街头

    2022-06-11 10:46:00 UTC
    在古巴旅行时,发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场景。老城区有许多平房,推开客厅或起居室或其他空间的门,外面就是车来人往的道路,私人的密闭空间与室外的公共空间仅一门(窗)之隔。这种没有明显灰空间过渡的的地方,成了当地人交流聚集活动的区域。入口处的台阶门槛,或者是上方的屋檐,住户会在闲暇时刻坐在门口发呆,看着外面发生的一切。而在门关闭时,外面有人路过,也经常会有停下来休息,点起一支雪茄,开始重复昨天的时光。也有人会在门口摆张桌子,几个人围在一起打麻将。狭小的路上洒满了生活。 这个场景也非常有意思。我发现当地人对于这种听到音乐后就开始不由自主地舞动,仿佛是写进了基因一般。当时正在一个餐厅的外摆吃饭,桌子也就是放在路边。对面站着2个人,不清楚是什么关系。但似乎是在争吵着(单方面)什么事情。接着我身后餐厅内,有一支乐队,开始了演奏,而这对原本在争吵的人两人,仿佛逐渐被音乐控制了一般,一边板着个脸,一边不自觉地手舞足蹈了起来,特别好玩。(大姐看起来有点凶,没有敢拍太多)

  6. 身处逆境,面向光明

    2022-05-25 04:22:00 UTC
    “那个光灵, 凝聚着双重光华, 开始在我的眼前歌唱。” ——但丁《神曲》天堂篇第七章 建筑坐落池塘田野间的小村落,是村民老袁的家。建筑师根据委托需要将其改为酒吧。略显残旧的土坯砖屋子,承载着家族几代人的记忆。 “结合房屋本有的幽暗和酒吧对于氛围的需求,我们在三间房里创造了一组连续的三部曲:从艰难中寻找出口、曲折处发现点点希望、进而迎来光明。”——设计师李冀老师 结构模型 实验模型 实验模型 实验模型 diagram©原地建筑 diagram©原地建筑 内置的钢结构与房屋原有材料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建筑师在转折幽暗的通道空间中,引入了一些光线,折射出了原先艰苦黑暗的历史以及对光明的渴望 。 主厅在保留原有空间的同时,去除了吊顶及墙面的抹灰,露出了原有的土坯砖材料及青瓦,再将少量的瓦片置换成玻璃瓦,白天屋内会透入少量的光线,让室内氛围变得有仪式感。 清理现场©原地建筑 南面的房间,光线充足,建筑师结合房屋窗口实际的位置,在窗洞上安装了几组三棱镜装置,光线穿过时,可以分解出彩虹光线。随着时间的变化,彩虹的位置也会随着光线的移动,缓慢扫过屋子。 “这种喜悦受制于天气而带有运气成分,但也更增强了得来不易的感触与期待。”——设计师李冀老师 设计单位:原地建筑 设计师:李冀 摄影:梅可嘉 注:部分视频、现场图片来自原地建筑

  7. Photography: Rock Church, Helsinki

    2022-05-24 06:42:03 UTC
    凿穴为“谱”,为上帝演奏 Burrow for notation, play for god 作为北欧五国之一,芬兰有着特殊的民族文化,低调而内敛。西苏精神与芬兰设计相结合,造就了不少芬兰神话。不同于其他以砖石或木结构为基础的教堂,岩石教堂在当地甚至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As one of the five Nordic countries, Finland has a special national culture, low profiled and introverted. The combination of Sisu spirit and Finnish design has created many Finnish myths. Unlike other churches based on brick and stone or wood structures, rock…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