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美术馆》是我给这组照片取的名字(哈哈哈哈哈),照片里这一大块白色的“建筑”,其实是村民自己搭建的大棚,里面种的杨梅。不知道当时设计搭建这个大棚的人,是如何考虑的。但他估计没有想到,这片在山坡的大棚,会引起我身边好多建筑学朋友的好奇。我们说,设计要向自然学习,向民间学习。这么一看还真是这么回事。简洁、纯粹,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就像没发生过一样。
“The art museum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is the name I gave to this group of photos , The large white “building” in the photo, It’s actually a greenhouse built by the villagers themselves, where they grow bayberries. I don’t know how the person who designed and built this greenhouse thought about it. But he probably didn’t expect that this greenhouse on the hillside, It would arouse the curiosity of many of my architectural friends around me. We say that design should learn from nature and from folk. It looks like it’s really true. Simple, pure, everything is so natural, as if nothing had happened.
phototograph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photograph
建筑位于塔山公园山脚下,由迹·建筑的华黎老师设计。
这里原本是一处采石场,因采石而生成的巨大岩壁,
与周边的刺槐树在冬季时形成了一片荒芜。
为保留原始的地貌与场所感,
建筑师将建筑的形态依附于现场的自然元素。
以最小的限度介入环境之中。尊重在场的一石一树。
利用场地的高差,将屋面与平台相结合。
如果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10年前,
那么在这里,经过近10年的时间洗礼,
建筑已经与环境完全融为一体。
刺槐树自由穿梭生长在建筑中,相互依附,共同见证。
这是华黎老师在塔山公园的另一个作品,
位于塔山公园半山上的一片森林中。
同样为了保护现场的树,以最小的限度介入其中。
建筑形体分叉为3个空间分支,同时3个分支分别指向城市3个景观
——刘公岛、海港、环翠楼。
部分嵌入山体的建筑,在视线上与城市产生了互动。
(让我联想到了华黎老师在三里屯的甜品店,以及鸡鸣岛崖顶咖啡的观景手法)
photograph
architctcturalphotograph
architecture
TAO
在古巴旅行时,发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场景。老城区有许多平房,推开客厅或起居室或其他空间的门,外面就是车来人往的道路,私人的密闭空间与室外的公共空间仅一门(窗)之隔。这种没有明显灰空间过渡的的地方,成了当地人交流聚集活动的区域。入口处的台阶门槛,或者是上方的屋檐,住户会在闲暇时刻坐在门口发呆,看着外面发生的一切。而在门关闭时,外面有人路过,也经常会有停下来休息,点起一支雪茄,开始重复昨天的时光。也有人会在门口摆张桌子,几个人围在一起打麻将。狭小的路上洒满了生活。
这个场景也非常有意思。我发现当地人对于这种听到音乐后就开始不由自主地舞动,仿佛是写进了基因一般。当时正在一个餐厅的外摆吃饭,桌子也就是放在路边。对面站着2个人,不清楚是什么关系。但似乎是在争吵着(单方面)什么事情。接着我身后餐厅内,有一支乐队,开始了演奏,而这对原本在争吵的人两人,仿佛逐渐被音乐控制了一般,一边板着个脸,一边不自觉地手舞足蹈了起来,特别好玩。(大姐看起来有点凶,没有敢拍太多)
streetphotograph
street
Cuba